查看原文
其他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人大社邀您共读35本主题好书

请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08-28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在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和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统一中,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使命。


这篇文章,小编精心挑选了35本优秀图书,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活动详情

【当当折扣】

活动内图书【限时5折】

叠加【100减10、200减30】活动礼券

↓当当活动页面↓
↓扫码一键直达↓


【京东折扣】
【每满100减50】
叠加【100减10、200减30】活动礼券

↓京东活动页面↓
↓扫码一键直达↓






↓ 以下所有图书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



本书首先依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特别是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之关系,然后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角度和范式来审视和反思当今的世界,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本书通过对马克思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次飞跃的分析,发出了“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呼唤;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人”,并基于此对当今学术界的一些人无原则地宣扬“经济人”展开了批判;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特别是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做启蒙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释的缺陷;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的双向促进;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审视了社会的不平等,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审视了生态危机;描述了“马中西”三大资源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汇通。


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



本书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1841)和《未来哲学原理》(1843)发轫,经过对布鲁诺•鲍威尔1841-1843年的报刊类著作和论战类著作的讨论,转入卡尔•马克思1844年的著作,最后分析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本书的主题,在于一系列观念——人的本性、人的善好生活、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嬗变记”。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的主要作品进行梳理,考察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反哲学目标、马克思的共同体观念、马克思对于善好生活的描述,以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和道德所做的批判,展现了马克思既努力揭示人类本性以及什么才是善好生活,试图对资本主义进行规范性批判,也极力避免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避免陷入形而上学观念的尝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49—1978)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与传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阶段,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传播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阶段。本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编译与出版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编译与传播的重要阶段、主要类别、基本特征、传播途径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影响与现实启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版本演化的历史轨迹,总结经典文本编译与传播的经验教训,揭示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19—1949)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伟大事业。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编译马列经典著作,创造性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关乎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以1919—1949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为对象展开系统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历程、重要特点及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廓清其编译与传播脉络,分析编译与传播特点,梳理编译与传播途径,总结编译与传播经验,进而揭示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体系研究



这是一部将给读者带来较多启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体系的研究著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整体。本书从理论体系建构的一般方法论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逻辑体系,指出它的形成是文本形态向理论形态、自在逻辑向自觉逻辑、单一逻辑体系建构向复合逻辑体系建构转化的结果。本书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把它既看作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又看作衍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细胞”。本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公平与效率,人与自然,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等基本范畴,并对其内涵、意义进行辨析。本书从辩证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三维路向”立体式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理论是非辨与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为意识形态工作和意识形态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著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盛行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进行了分析和批判,用大量事实厘清了它们的表现、实质与危害,有助于我们澄清理论上的是非,廓清认识上的迷雾,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著作的创新之处,是把社会思潮纳入学术研究范畴,突出学理性、理论性、政治性,既注重梳理思潮演变发展的主要脉络、代表性观点,又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于政治原则问题、方向道路问题不搞折中妥协,划清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于思想认识问题晓之以理,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影响力;对于学术观点问题鼓励探讨,在切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目的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



本书从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全面系统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应性联系,并建构起一个相应的理论系统,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关于这种关系,可以简要地表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哲学的星空



本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举办的讲座“哲学的星空”第一季的基础上整理汇集而成的。本书分别阐述了阅读《资本论》的难度和门槛、斯金纳的技治术、实验哲学的兴起及其意义、批判性阅读与写作、道家的自然观念、生命复制的两种含义、罗尔斯的“公平的机会平等”思想、民法典与中国社会的伦理走向、“格义”之广狭二义及其在佛教中国化中的历史作用、中国哲学形上学、身份政治时代的社会正义、先秦法家的历史际遇与价值重估、从“哲学”到“中国哲学”、晚年恩格斯正义观的实践逻辑,各位学者或深入分析了新的哲学问题,或对经典文本和经典命题做出新阐释。


哲学的殿堂



“哲学本身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殿堂,在这座殿堂里有很多恒久而常新的话题,与时代深沉的思绪相应和,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十五位哲学名家(张立文、刘大椿、段忠桥、刘晓力、龚群、郭湛、张志伟、李秋零、焦国成、宋志明、冯俊、李德顺、庞元正、周桂钿、廖申白)在《哲学的殿堂:哲学元理与思维变革》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复杂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勾勒了哲学学科发展脉络,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哲学的殿堂”引人入胜之处。本书既显示了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反映了他们对时代问题的深切关怀;既有对哲学某一学科、某一问题的整体审视,又有对哲学巨擘思想的细致把握;既有对过往思想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时代前沿问题的敏锐思索。哲学名家们讲述问题细致,如数家珍,旁征博引,所涉内容广泛,沟通中西,贯穿古今,展现了哲学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启迪。


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之路



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作者积多年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经过三年潜心研究,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推出了这一力作。
本书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立足“两个大局”实际,结合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宏观视域、完善中层运行机制中观视域、推动基层创新实践微观视域,全方位、广角度、深层次研究了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对策,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都很强。




中国经济金融系列



中国资本市场:第三种模式



中国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正在形成有别于美德模式的第三种模式。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三种模式,既吸收了现代资本市场的核心元素和基本原理,又在法律体系、制度设计和运行结构方面独具特色。
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三种模式之精髓在干:在吸收发达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有限地引入了国家战略意图的引导作用,避免了大陆法系的法律结构约束,有效地吸收了有和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普通法系的元素,从而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运行结构具有一定的融合特征。
本书围绕上述核心思想,从历史、现实和未来演变趋势的不同维度,基于对美德模式的分析,试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理论概括和法理分析。


新时代民生经济学



本书立足于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时代呼唤,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经济学正当时。本书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经济学(以下简称“民生经济学”),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回答什么是民生经济学与构建民生经济学的基本遵循,还要见微知著地分辨出民生经济学与西方民生理论的根本区别,更要明辨出新时代我国民生建设内涵与民生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紧紧扣住新时代民生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关键领域即教育、医疗和住房,分专题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民生经济学、“让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民生经济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民生经济学,以期为构建新时代大有可为的民生经济学抛砖引玉。


反贫困的“中国奇迹”与“中国智慧”



本书讲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高增长可以自动消减贫困,依靠高增长的“涓滴效应“可以使低收入者共享高增长的成果。孙咏梅老师在大量实地考察调研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西方学者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尽管理论上讲,高速经济增长具有减贫效应,但高速度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自动消减贫困,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等方式推进“利贫式经济增长“,变高速度增长为高质量增长,才能从根本上消减贫困。该书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下降了,但是我国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中国方案,开创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新局面。


经济增长及发展潜能——理论演变与中国经验



中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伴随着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来推动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而经济可持续增长及潜在增长率问题、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问题、增长中的资源配置与结构效率问题等,都成为迫切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书针对上述问题,围绕着中国经济与发展潜能,分两部分进行了讨论:第一部分讨论了经济增长理论和观念的演进,包括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西方非主流经济增长理论的进展、经济增长思想的变革、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提出及理论演变,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及发展观的演变;第二部分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平及特征,包括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特征、中国潜在增长率与发展潜能、经济发展潜能与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效益与人力资本质量。

中国学者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



本书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差异、共同规律,并研究改革与政府宏观决策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这种研究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大量的宏观经济数据的研究,总结和归纳了它们的数量特征、数量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规律。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等对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理论。


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



本书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及其专家库学者对“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报告。本书论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入的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探讨供给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对2016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展望分析,内容涵盖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微观企业发展、改革与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实践、资本市场的研究等重要领域。
本书的读者对象定位为经济金融等相关学科的学生及研究人员、从事企业管理、证券投资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决策部门的政府官员。


经济增长与结构演进



本研究共分为七章,分别为“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判断”、“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失衡、新政策”、“经济增长的总量失衡与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失衡与初次分配扭曲”、“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与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与供给侧改革”。


中国学者谈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改革的性质、基本经验、成功的原因和演变的方向?人们的认识大相径庭。在本书中,作者选择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考察这一问题。具体来说,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中国经济为什么能持续快速发展等问题。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道路是光明的,但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书突出的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道路过程中的创新与跨越的曲折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国家调控、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本书的目的在于,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把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于2016年4月8日到12日举办了“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第二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级研修班。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历史贡献、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等若干主题,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为了帮助读者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者在以上讲课成果的基础上,编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以飨读者。编者希望本书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与学习有所帮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智慧,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论述,提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6年1月10-16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开办“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级研修班,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货币金融理论、劳动过程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劳动价值论、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全面阐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成果,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魅力。
本书整理了15位授课程专家的讲稿编辑成册以飨读者,希望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与学习有所帮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智慧,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十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于2017年4月7-11日举办了“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第四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高级研修班。课程围绕马克思经济学的“道路”与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中国价值传统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济学的当代建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论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研究纲要、《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进行了精彩授课和深入研讨。
为了帮助读者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者在以上讲课成果的基础上,编辑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十讲》,以飨读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二讲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实践依据,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和基本原理,集中阐述了十二个专题,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并分析了相关世界经济趋势,从坚持与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上提出诸多创新观点;从经济学视阈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澄清与批判新自由主义关于自由化、私有化的若干论点。



社会学系列


社会运行论及其发展——郑杭生学术思想研究



本书选录的论文是对郑杭生社会学学术思想相关观点、核心理念、基本理论及社会运行学派发展历程的评述及深化研究。讨论话题涉及社会运行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相关分支社会学,以及理论自觉和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等方面,对继承和发扬郑杭生等老一辈社会学学者的丰富遗产,推动中国社会学积极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有重要意义。


迈向绿色社会



基于客观问题、主观认知与社会建构的分析框架,本书重点研究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社会转型的互构共变,着力分析了客观环境质量的改善进程、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发展以及由此促进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型和社会建设变化。


纠纷风险防范与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均衡不充分发展所带来的诸问题会在社会生活中显现,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构建和谐美好社会,需要正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纠纷,并对这些问题加以系统考察和科学研究。

本书从法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动态监测和个案研究,系统考察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及其治理问题,并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探讨了纠纷风险的防范与和谐社会建设路径。


陌生人社会: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



从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促成了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建构需要共享价值观念作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认同与整合,价值基础缺失或建构不充分就会引发伦理风险,使社会秩序出现裂痕。化解伦理风险需要坚持超越性的价值观念、强化道德权威,同时需要重新发现和建构道德空间与道德共同体。夯实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尤其是柔性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统一性。


现代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变迁



本书运用法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规范、法律文化、乡村秩序、现代法治四个主题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本书各章既有坚持“文化自觉”的理论探索,也有基于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试图构建一个既能秉持现代法治的核心精神又能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希冀对我国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实录(第一辑)》系“郑杭生教授纪念文集”的第三卷。郑杭生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学重建中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重建的奠基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为纪念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设“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邀请社会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顶尖的领军学者如李强、景天魁、周晓虹等莅临演讲,以期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深化学术研究、繁荣学术文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本文集收录了“大讲堂”的前十五次演讲(魏昂德教授的英文演讲没有相关的英文文本作为对照,这里未能收录),内容涉及社会学理论及应用领域的相关重要议题。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探索



本书在梳理和挖掘费孝通、郑杭生等社会学先辈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思想及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对城乡发展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关系研究和社会福利政策研究领域相关概念、理论、方法和立场的反思性分析,探讨了中国社会学应有的理论自觉及其意义。在学术话语上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并把理论自觉落实到社会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和领域,放眼世界并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伟大实践,必将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发展,为世界社会学贡献中国学者的创造与智慧。



法学名师系列


法学方法论——以民法适用为视角(第二版)



本书作者结合《民法典》以及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经验,对第一版进行修改和完善,增加了《民法典》的相关条文,并将其作为研讨法学方法论的素材,还借由相关案例对法学方法论的研究进行了说明。本书有助于读者妥当运用法学方法对《民法典》文本展开解释,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形成对中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有解释力的知识和话语体系。


王利明民法学研究系列(典藏本)



该套文集系统完整收录了王利明老师的在民法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作品,共计14卷,1000万字,该套文集的完整性、体系性在国内外民法学研究领域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作者在民法学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呈现了中国当代民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整套文集以精装本的形式同时推出,一个书号,一个定价,便于收藏、研究。


刑法哲学(第六版)



本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对我国现行的刑法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个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法理论体系。全书分为三编:犯罪本体论、刑罚本体论和罪刑关系论。在本书中,作者分别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罪刑关系二元论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题。


刑法研究(十三卷本)



《刑法研究》(十三卷本)是陈兴良教授于201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兴良刑法学”系列丛书的续编。《刑法研究》分为13卷,收录了陈兴良教授从1984年到2020年跨度长达36年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和其他作品。各卷按照刑法学体系的内在逻辑,按照一定的专题连续编排,共分为四编:刑法绪论、刑法理论、刑法总论和刑法各论。因此,《刑法研究》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全方位地呈现了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成果。


民法学方法论研究



系统总结如何在司法裁判中具体适用法律的方法及其规律的力作。作者在书中紧扣司法三段论的一般原理,阐述了如何正确寻找裁判依据、认定要件事实,并寻求法律规范与事实要件正确的连接。作者归纳了几种适用法律的具体方法.并对法官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如何解释法律,进行妥当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作者对法官在裁判中的说理论证的方法和规则.以及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也进行了较为深八的讨论.力求为法官依法公正裁判案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作者在书中还对法律人应当具备的法律思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不仅为法官公正司法提供了方法的指引而且为法律人掌握法律适用提供了方法和技巧的参考。


独树一帜 复兴栋梁 强国先锋

不负韶华 不负时代 不负人民



满减叠加礼券,有书有礼有你



↓点点在看,读点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